《满族研究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满族小学传承民族文化的路径与措施

 
来源:满族研究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08
 
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史证明,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、生长力与发展力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,满族是与各民族融合程度较高的民族,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大家族之瑰宝。多年来,作为“辽宁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”和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”的红透山镇满族小学,发扬光荣传统,弘扬民族精神,坚守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。学校始终坚持办民族特色教育,从理念引领、环境建设、课程设置、活动开展等方面,全方位、多渠道挖掘民族文化资源,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,延续民族文化血脉,弘扬民族文化精髓,为促进师生成长以及民族团结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。 一、以崇德树人筑牢民族文化根基 学校遵照“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”的办学理念,以“崇德、尚学、开拓、求实”为校风,以“优质、融合、创新、发展”为定位,始终把“传承民族文化,促进民族团结进步”贯穿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。学校制订了《红透山镇满族小学民族教育发展规划》《民族教育管理办法》《民族教育教学要求》等一系列章程;定期召开民族教育工作专项会议;将民族文化精髓浸润于校园文化、课程设置、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,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、互相学习,让民族文化融入学生成长历程,促进师生自身发展,助推民族团结进步。 二、以民族文化构建校园环境 学校创建了富有民族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,营造出立体的民族文化教育场所,有效发挥了民族文化教育“润物无声”的作用。 (一)建设“同心园” 走进学校,最醒目处是亭廊独立、碧草如茵的“同心园”。“同心园”内有“同心廊”“同心台”和“同心亭”。以“同心廊”为例,里面悬挂几代国家领导人和少数民族人民在一起的合影,记录着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、守望相助,共同维护民族团结、国家统一的历程。 (二)创设“志和轩” 学校操场南侧是寓意民族团结的百米长廊——“志和轩”。此长廊名字取“志同道合”之义,旨在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,团结进步,共筑百年梦想。“志和轩”内陈列的是满族传统体育运动器材及相关介绍,如“嘎拉哈”的由来、滚铁环的乐趣等。课间小憩时,孩子们在这里或静默对弈,或游艺玩耍,欢声笑语,其乐融融。 (三)建立“民俗馆” “满族民俗展示馆”和“满族民俗风情园”坐落在校园东侧,是学校的核心文化载体,也是交流满族文化的窗口。通过实物、图片、文字材料等展出从肃慎人、挹娄人、勿吉人、靺鞨人和女真人到清朝的民俗风情。透过满族先民的劳作方式、饮食起居、服饰特点、民间婚俗、文化艺术等,展示满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魅力。 (四)打造“文化厅廊” 学校的教学楼共有五层,每个楼层的厅廊文化都有相应主题。一楼的主题是“民族传统之崇学尚礼”,布展的内容以国学知识为主;二楼的主题是“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”,通过展示古今满族的创新成果,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;国防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,三楼的主题是“民族强盛之国防教育”;四楼的主题是“民族团结之和谐发展”,记录多民族的民风民俗及发展融通的历史;五楼的主题是“民族传承之文化艺术”,是多彩的民族文化体验区,这里有舞蹈、剪纸、钢琴、泥塑、书画、美术、音乐,以及象棋、围棋等活动教室,门类齐全。 三、以校本课程涵养民族文化 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及相关活动,是实现民族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,学校借助多彩课程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体验,激发学生的原动力。 (一)民俗解说活动 学校依托民俗展示馆等环境资源,结合基地校教育活动,成立民俗解说团队,分低、中、高三个年级梯队。从口语表达、礼仪呈现到声音训练,小解说员们在学习中了解,在演练中提升,知识得到积累,能力、意志品格得到提升,民族文化自信也深植于内心。 (二)四季诗韵课程 学校四面环山,一面临河,四季分明,风景如卷。校本教材《四季诗韵》即按季节将传统古诗、美文编辑成册,每个年级内容都分成春、夏、秋、冬四个部分。伴随季节更迭,指导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吟诵经典,引领学生热爱生活,热爱自然,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着学生的成长历程。 (三)传统体育项目 学校完成课标规定的体育教学项目的同时,将民族传统体育元素与现代体育教学有机结合,让校园活动丰富多样,乐趣倍增。学校每学期组织召开民族体育趣味运动会,滚铁环、踢毽球、编花篮、跑马城等项目都在赛事当中。赛前的准备,赛中的精彩,为校园增添了无尽欢乐,也让孩子们在生动活泼的玩乐中了解了民族历史。 (四)实践课程 学校开设了多项实践课程,组织剪纸、舞蹈、合唱、阅读、书法、陶艺等十余个兴趣小组。学生在每周固定的活动时间里自由参与小组,“剪”出民族味、“舞”出民族情、“唱”出民族风、“读”出民族意、“画”出民族魂。实践课程的开展,提升学生兴趣,拓展学生思维,让民族文化助力学生成长。 (五)少年军校 满族自古以骁勇善战著称,保家卫国是每位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。学校少年军校自创建以来,围绕爱党、爱国、爱军、爱民、爱校为主题,逐步形成了集国防教育、思想文化教育及少先队活动于一体的教育模式,塑造出近千名具有优秀心理素质、良好道德品质、强健身体素质的学员。 四、以特色活动助推民族文化提升 (一)延展舞台,提升学生能力 学校组织师生参与各级各类活动,“走出去”“请进来”,拓展师生展示的舞台,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及师生底蕴的厚植。 学校文艺团队走进村寨、养老院、社区演出;师生参演的电视短片《德载满乡》在辽宁广播电视台播出;在辽宁省满语诵读《弟子规》比赛中,学生获得冠军。学校结合“六一国际儿童节”“教师节”“国庆节”等传统节日,开展独具特色的实践活动,传播民族传统文化。此外,实现了“学校—家庭—社区”联手共建,拓展课堂,拓宽师生视野,增长师生能力,促进民族团结。 (二)多元评价,助力学生发展 学校每学期都评选“读书小达人”“劳动小能手”“学习小状元”“家庭小孝娃”“文明小明星”“环保小卫士”等进行表彰。行走在校园里,身边经过的每一个孩子几乎都有一个光荣的称号。通过多元评价,让每一个孩子展示自我,学会赏识,找到自信,获得发展。 2019 年12 月,学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“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”。通过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,学校师生增长了民族知识,提高了民族意识,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,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,民族文化之光照耀着莘莘学子茁壮成长。 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史证明,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、生长力与发展力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,满族是与各民族融合程度较高的民族,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大家族之瑰宝。多年来,作为“辽宁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”和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”的红透山镇满族小学,发扬光荣传统,弘扬民族精神,坚守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。学校始终坚持办民族特色教育,从理念引领、环境建设、课程设置、活动开展等方面,全方位、多渠道挖掘民族文化资源,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,延续民族文化血脉,弘扬民族文化精髓,为促进师生成长以及民族团结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。一、以崇德树人筑牢民族文化根基学校遵照“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”的办学理念,以“崇德、尚学、开拓、求实”为校风,以“优质、融合、创新、发展”为定位,始终把“传承民族文化,促进民族团结进步”贯穿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。学校制订了《红透山镇满族小学民族教育发展规划》《民族教育管理办法》《民族教育教学要求》等一系列章程;定期召开民族教育工作专项会议;将民族文化精髓浸润于校园文化、课程设置、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,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、互相学习,让民族文化融入学生成长历程,促进师生自身发展,助推民族团结进步。二、以民族文化构建校园环境学校创建了富有民族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,营造出立体的民族文化教育场所,有效发挥了民族文化教育“润物无声”的作用。(一)建设“同心园”走进学校,最醒目处是亭廊独立、碧草如茵的“同心园”。“同心园”内有“同心廊”“同心台”和“同心亭”。以“同心廊”为例,里面悬挂几代国家领导人和少数民族人民在一起的合影,记录着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、守望相助,共同维护民族团结、国家统一的历程。(二)创设“志和轩”学校操场南侧是寓意民族团结的百米长廊——“志和轩”。此长廊名字取“志同道合”之义,旨在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,团结进步,共筑百年梦想。“志和轩”内陈列的是满族传统体育运动器材及相关介绍,如“嘎拉哈”的由来、滚铁环的乐趣等。课间小憩时,孩子们在这里或静默对弈,或游艺玩耍,欢声笑语,其乐融融。(三)建立“民俗馆”“满族民俗展示馆”和“满族民俗风情园”坐落在校园东侧,是学校的核心文化载体,也是交流满族文化的窗口。通过实物、图片、文字材料等展出从肃慎人、挹娄人、勿吉人、靺鞨人和女真人到清朝的民俗风情。透过满族先民的劳作方式、饮食起居、服饰特点、民间婚俗、文化艺术等,展示满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魅力。(四)打造“文化厅廊”学校的教学楼共有五层,每个楼层的厅廊文化都有相应主题。一楼的主题是“民族传统之崇学尚礼”,布展的内容以国学知识为主;二楼的主题是“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”,通过展示古今满族的创新成果,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;国防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,三楼的主题是“民族强盛之国防教育”;四楼的主题是“民族团结之和谐发展”,记录多民族的民风民俗及发展融通的历史;五楼的主题是“民族传承之文化艺术”,是多彩的民族文化体验区,这里有舞蹈、剪纸、钢琴、泥塑、书画、美术、音乐,以及象棋、围棋等活动教室,门类齐全。三、以校本课程涵养民族文化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及相关活动,是实现民族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,学校借助多彩课程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体验,激发学生的原动力。(一)民俗解说活动学校依托民俗展示馆等环境资源,结合基地校教育活动,成立民俗解说团队,分低、中、高三个年级梯队。从口语表达、礼仪呈现到声音训练,小解说员们在学习中了解,在演练中提升,知识得到积累,能力、意志品格得到提升,民族文化自信也深植于内心。(二)四季诗韵课程学校四面环山,一面临河,四季分明,风景如卷。校本教材《四季诗韵》即按季节将传统古诗、美文编辑成册,每个年级内容都分成春、夏、秋、冬四个部分。伴随季节更迭,指导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吟诵经典,引领学生热爱生活,热爱自然,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着学生的成长历程。(三)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完成课标规定的体育教学项目的同时,将民族传统体育元素与现代体育教学有机结合,让校园活动丰富多样,乐趣倍增。学校每学期组织召开民族体育趣味运动会,滚铁环、踢毽球、编花篮、跑马城等项目都在赛事当中。赛前的准备,赛中的精彩,为校园增添了无尽欢乐,也让孩子们在生动活泼的玩乐中了解了民族历史。(四)实践课程学校开设了多项实践课程,组织剪纸、舞蹈、合唱、阅读、书法、陶艺等十余个兴趣小组。学生在每周固定的活动时间里自由参与小组,“剪”出民族味、“舞”出民族情、“唱”出民族风、“读”出民族意、“画”出民族魂。实践课程的开展,提升学生兴趣,拓展学生思维,让民族文化助力学生成长。(五)少年军校满族自古以骁勇善战著称,保家卫国是每位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。学校少年军校自创建以来,围绕爱党、爱国、爱军、爱民、爱校为主题,逐步形成了集国防教育、思想文化教育及少先队活动于一体的教育模式,塑造出近千名具有优秀心理素质、良好道德品质、强健身体素质的学员。四、以特色活动助推民族文化提升(一)延展舞台,提升学生能力学校组织师生参与各级各类活动,“走出去”“请进来”,拓展师生展示的舞台,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及师生底蕴的厚植。学校文艺团队走进村寨、养老院、社区演出;师生参演的电视短片《德载满乡》在辽宁广播电视台播出;在辽宁省满语诵读《弟子规》比赛中,学生获得冠军。学校结合“六一国际儿童节”“教师节”“国庆节”等传统节日,开展独具特色的实践活动,传播民族传统文化。此外,实现了“学校—家庭—社区”联手共建,拓展课堂,拓宽师生视野,增长师生能力,促进民族团结。(二)多元评价,助力学生发展学校每学期都评选“读书小达人”“劳动小能手”“学习小状元”“家庭小孝娃”“文明小明星”“环保小卫士”等进行表彰。行走在校园里,身边经过的每一个孩子几乎都有一个光荣的称号。通过多元评价,让每一个孩子展示自我,学会赏识,找到自信,获得发展。2019 年12 月,学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“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”。通过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,学校师生增长了民族知识,提高了民族意识,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,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,民族文化之光照耀着莘莘学子茁壮成长。

文章来源:满族研究 网址: http://manzuyanjiu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26300.shtml


上一篇: 浅谈长白山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习展馆虚
下一篇: 生物学论文_潮间带盐沼植物种子及实生苗漂浮起动临界剪切应力研究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满族研究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